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花蓮人眼中的幸福:2011訪調報告連載序

潘欣榮/幸福花東促進會成員
今年二月,一支特別的30人隊伍進入到花蓮:他們來自東華、東吳、清華、台大等校的大學及研究生,加上律師、研究助理、科技業工程師,共同踏上花蓮的土地,透過紙筆的訪調紀錄來更加瞭解花蓮的生計發展。
他們的出現不是偶然,早在20087月,由花蓮大發展協會舉辦第一梯次的訪調,夥伴認為不應該只是反蘇花高,所以想瞭解花蓮人支持蘇花高的背後,其對國民教育、醫療等社會基本需求的期待。
20106月,幸福花東促進會更擴大的紀錄在花蓮基層民眾,對花蓮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以及對內的日常公共交通需求的期待。
當今年東發條例的爭議再起,2011211-13日,我們展開第三梯次的「幸福花東寒假訪調影像培力營」,除了既有的幸福花東促進會,更加入台大實踐筆記社,並在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的協助下,更深入的拜訪花蓮各領域的夥伴,了解其支持或反對「東部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東發條例」)的原因。
東發條例是什麼
在訪調營的起初一天半皆是培訓,其後才是密集的訪調。我們期待透過課程學習的論述,搭配訪問調查的第一手資料,兩者彼此交錯的反覆檢證以貼近花蓮人的真實想法
在培訓時,我們先綜覽性的瞭解近年發生在花東的多元社會議題,再逐步聚焦到「東發條例」在花東引發支持、反對兩派極鮮明的辯論:反對東發的理由是「國民黨版東發條例」(以下簡稱「藍版」7-9條的土地私有化條款,是開放花蓮台東總面積的87%的公有地得以讓財團以低廉的價格租、購,並排除既有土地法規的審查機制,從此土地變更只需縣府同意即可。而租售公有地的收益,將每年提供500億給東部發展基金使用,合理推估當土地售鑿日也就是基金日落時。
至於民進黨版,雖刪除了前述土地私有化條款,並比照離島條例,增加了學雜費、營業稅、火車票等補貼機制,但卻未具體提出非財團進駐的在地經濟藍圖。
此外,當我們拉高視野觀察,更會驚覺從產創條例、農再條例、離島建設條、原住民族地區建設條例、到東發條例等一連串的產業獎補助,皆是政府妥善為資本財團的資金與土地的取得、經營人才培訓等做好預備,透過資本快速的集中到位,同時排除了基層人民的使用權,而這種為台灣經濟「失落的八年」補課的發展模式,正是資本對人民生存權的系統化戰略進攻
公民戰略防守的實驗
而花蓮縣政府的政策,也看準金字塔頂端客層的消費力,故採用「優質觀光」來取代「傳統產業」對自然的直接掠奪,並同時創造出「先求有再求好」的就業機會,而這種更細膩的資本操作也成為環境運動的新挑戰。
為了找尋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具體發展模式,主辦單位的講師楊智傑與林子暉,嘗試提出合作導向的經濟模式作為解決出路。兩位提出合作性經濟的重點在於「仰賴人際間的互助、含有合作性質的經濟活動」,故它不僅限於傳統的「合作社」(對合作社員有明確權利義務規範),資金的來源也不限於社會或私人資本。
例如散佈在宜蘭、花蓮與台東的農漁會、產銷班、有機農業的個體農戶的生產或銷路聯盟、民宿個體業者聯盟、原住民部落合作社等等。另方面,西班牙總資產達334億歐元的蒙德拉貢合作社案例,也提供合作性經濟體如何兼顧規模與產業民主的成功經驗。
簡介公民版東發條例
我們瞭解,在縱谷平原上已有許多夥伴採用此種經濟模式,但缺乏的是政策法令的保障,以及資金、優質人才的奧援,所以我們嘗試提出「公民版東發條例」,它有三個重點:
1. 東部區域產業發展,應以公益事業、合作事業與低碳綠色產業為發展重點,並成立東發基金提供發展所需資源。
2. 東發條例的決策小組中,公益事業、低碳綠色產業、社福、環保及原住民族的團體代表、學者專家等公民團體代表需佔多數(總數的三分之二)。
3. 不允許將公有土地私有化。
如果能將合作性經濟的模式融入到東發條例中,那麼既可培訓人才、創造就業,又可善用公有土地、生產社會盈餘,最重要的是在地人民自己作主、朝向自己的方向發展。而我們嘗試將這套「兼顧經濟利益與生活品質」的理想,具體描繪於公民版中。
為了讓公民版真正的貼近觀察花東庶民的生活經驗、智慧,我們採用「訪調實踐與法規修訂」的滾動式循環進行,意即瞭解現存合作性經濟體的在現實經營面的種種限制與挑戰,和需被鞏固及擴大的優勢。
我們蒐集經驗資料並科學的整合出其共通性,再將之回饋並修正公民版,如此將如維基百科般凝聚公眾智慧,使制度性保障得趨於完備。
想像力開創新價值
除了白天理性的認識,到了夜晚我們也在日式古樸的郭子究音樂館中進行感性交流,從紀錄片「種樹的男人」中,我們閱讀到在台灣西部的嘉義,已有前輩透過種樹、藝術與創意的節慶,重新喚起家鄉人的文化自我認同,並從此發展出對土地的珍視與愛惜。而在映後座談中,我們有幸邀請到花蓮的種樹男人---大王菜鋪子的王福裕來分享一種回歸生活脈絡的經濟模式如何可能。
隔天一早,則由長期耕耘、宣傳花蓮慢活價值的O’rip雜誌主編王玉萍來分享訪調實務與經驗,並同時學習影像紀錄的倫理與方法。
緊接著,五組訪員帶著裝備好的知識,散佈至花蓮山上、海邊去採訪14位受訪者,這些受訪者包括藍綠兩黨的地方黨部要員、社福團體督導、弱勢兒童陪伴中心創辦人、自然教育中心的負責人、原住民部落有機農業的推動者、種植咖啡的外地漂鳥族、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藝術家、在地記者、縣府官員等。
花蓮人眼中的幸福
訪調過程,除了政府官員與一般基層民眾對國民黨版東發條例呈現鮮明的對立立場外。真正精彩的是看到他們雖站在光譜的不同位置,其背後皆有一套合理化的論據。
例如,有位藝術家支持公民版的精神,但認為花蓮最好的選擇是返墣歸真、走向田園淨土,其次則是維持現狀,但底線是不要開發,因為只要是開發都有破壞。他甚至娓娓道來如果在溪流戲水卻陷入漩渦時如何逃生的秘技(請見系列連載)!這些看似與蘇花改、東發條例八竿子打不著的故事,卻只有在慢活、自然的空間環境下,才能根著成長的在地智慧。
另外,我們也看到一位認同、支持蘇花改、國民黨的東發條例的受訪者,他體認到花蓮人總得有口飯吃、有工作做,所以縱使兼顧「經濟與生活品質」的發展是最好的,但因在現實中沒有這樣的選擇,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以保有經濟為先、稍微犧牲環境。另一方面,如果未來真有讓在地人民自己作主、朝向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他也會考慮支持這樣的政策。
上述兩種看似對立的立場,其背後恰反應的是花蓮人的心裡矛盾,對此東華大學戴興盛教授對此有清楚的描述:「花蓮人感受到花東的經濟已落後西部三、四十年,而其成因是中央政府長期忽視才會造成花東的「低度經濟發展」、被邊緣化。但矛盾的是,在天下遠見雜誌歷年的調查中,花蓮的廣義生活品質卻又總是名列前茅。事實上,花蓮人與世人相同,常在價值光譜的極值間擺盪:既希望有西部的發展利益,卻又不期待發展所帶來的後遺症。
面對人們心中的千千節,若我們能透過合作性經濟、公益企業來落實永續經濟,那麼許多觀望、中立,甚至原本持反對立場的民眾,皆有可能願意瞭解、甚至參與這種新的經濟模式。
如何破、怎麼立
為了逐步達到新經濟的目標,我們就必須面對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挑戰,以下我們嘗試匯總受訪者的深度問題並摘錄如下:
一、 有些受訪者雖反對國民黨版的財團開發,但也不確定合作性經濟的發展能否避免開發對自然的破壞,所以猶豫而不敢支持公民版。但如果我們僅一昧的反對發展,那又要如何回應花東的廣大基層民眾的就業需求?另方面,如果合作性經濟體要有實體空間經營,那麼如何規範其「合理」的土地使用?
二、 合作性經濟的理念是大家的理想,但現實中常是可以同患難、卻難以同歡樂,如何面對合作性或社區產業賺錢後,各獨立經營者間的矛盾與競爭?如何避免淪入少數人的操控?此外,它和中國、蘇聯的人民公社有何異同?
三、 什麼才是符合慢活價值、公共化價值的產業?例如在觀光領域,我們是用門票的高低衡量其公共化程度?又或者有其他標準?
四、 關於原住民生存權,如何面對傳統領域的共管?土地的使用權與所有權歸誰?在保有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如何既能謀生,又能避免為迎合觀光客而保有對生活、價值、祭典的自主性?
對於上述受訪者與我們所激盪出的新問題,我們將在未來一個月,連載訪調報告嘗試提出回應(刊登於「幸福花東促進會」、「東海岸評論」的網站)。屆時,也期待讀者能與我們一同找尋這些必要、細膩而根本性的答案。
我們可以做什麼
事實上,為期三天的訪調營要瞭解全貌是不夠的,但最起碼,我們已從受訪者的口中,逐步去映證公民版的三個關鍵處,包括:公益事業、合作事業與低碳綠色產業為發展重點;決策小組中,公民代表的名額需佔多數;不允許將公有土地私有化。
我們也反省到,環境議題需從過去消極的「破」轉向正面積極的「立」,所以一方面想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暑假的深度訪談。同時,我們也期待藉由公民版拋磚引玉,用審議式民主的方式在花蓮舉辦更多的公民論壇、工作坊來凝聚地方共識,擬定多數花蓮人所認同的最佳版本。如果你想面對面的關心瞭解此議題,歡迎就近參加「東部一群人聯盟」的校園巡迴講座
此外,東發條例在立法院即將展開二讀前的協商,因花東兩縣的縣府、立委都在積極遊說黨團,所以極可能於614日本會期的最後一天通過本案
對此情勢,假若我們不希望將議題的成敗永遠寄託在「立法院、法院、環保署」身上。那麼,我們或許就應該從今天起宣傳公民版作為最高訴求,同時將「東發條例太爭議,下個會期再審議」作為不可退讓的底線訴求,同時歡迎參加我們在立院前的緊急動員(請密切注意「幸福花東促進會」、「東部一群人聯盟」、「東部發展聯盟」等部落格、FB的通知)。
屆時,無論最終藍綠兩版誰獲勝,都因我們早已舖下屬於花蓮人自己的新路,而能在立院三讀拍板的當下,沒有嘆息、不落眼淚的繼續向前。期待您對我們的訪調、花蓮新願景提出批評與建議,並讓我們一同努力搭建被祝福的幸福花東、攜手砌上房角的頭塊石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